最新消息:美术之家欢迎大家的光临,欢迎大家投稿,投稿邮箱: zxb@zgms.com

链接与活化:从《国家宝藏》到“美术课堂”

艺教叙事 美术之家 4662浏览

[作者:郑雅敏(中国杭州)]最近cctv综艺频道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该节目将综艺和纪录片两种形式融合在一起,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尝试让文物不再是一件博物馆中冷冰冰的陈列品,而是让其能够和观众个人“生命”产生强烈链接、活在当下。这样的形式确实让观众又“燃”又感动,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收获好评无数。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一边追剧一边思考,同样肩负传承文化和传播艺术思想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是否也该有这样的魅力,真正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悠久的人类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厚的艺术遗产,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也极其广博,包罗各民族、各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和文化,这一切似乎都给美术课堂教学前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但较多的美术课堂还是时常表现出教师的“一腔热情”对学生的“冷眼相看”或“茫然应对”,学生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展显在学习活动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美术教材总是以“结果”的形式呈现各个时代、各地域的艺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而这些学习内容在时空上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有很大的距离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当下的生活和心理,就会呈现一种学生非常厌倦的不关联自己生活经验的学科性学习。

“链接”和“活化”是《国家宝藏》节目的主导思路,它着力让距今在时空上相对久远的经典艺术作品与当下现实生活展开对话,使其与个体生命迅速产生链接,从而引发观众强烈兴趣和参与意识。美术教师作为美术学科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就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努力将概念性的观点还原到与生活经验更为接近的状态,面对教材中的一人、一事、一作品,找出其在历史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找到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连接点展开对话,引发学生产生对美术文化有主见的积极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源才有可能被挖掘和激发。

一、从生活情景着手,产生链接与活化

在《国家宝藏》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一节中,节目以幽默风趣的舞台剧形式还原了秦代基层官吏“喜”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在工作生活中的密切关系,又请出当代基层民警讲述熟知的民法条款和百姓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云梦秦简对当代公安工作的指导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生活实际运用场景的类比迅速激活了赏析对象并与当下生活发生联系,让《云梦睡虎地秦简》在当下观众心中瞬间亲切生动起来。

在美术课中,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大距离,一上课就直接出示学习主题,会让学生觉得陌生、突兀,甚至觉得事不关己。这就要在课的开始

就迅速找到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展开对话,拉近学习内容和学生当下生活的距离。比如《皮影》一课,皮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娱乐多样化而慢慢被现代人所淡忘,这样的教学内容就要通过结合当下生活的自然对话来带入。

《皮影戏》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说说你和你的家人在学习工作之余都有哪些娱乐活动?

生:看电影、打游戏、“追剧”、看表演、爬山、打球⋯⋯

师: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娱乐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你们有没有想过,上千年之前,没有电和互联网,人们平时的娱乐活动会是什么样呢?

生:蹴鞠、骑马、看戏⋯⋯

师:对,也是很多样的。刚才很多同学提到看戏,那么你们知道吗,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有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戏剧形式,它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只用一盏灯、一块布、一人就可以分饰数个角色,誉为最古老“电影”!你想体验一下这种娱乐表演吗?

生:当然想(图1、2)!

简短、自然的对话,让学生从当下数字娱乐生活时代跨越到古老的传统娱乐时代,借着这种生活需求的类比,促使学生迅速对这种古老的艺术产生兴趣和期待。所以,当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觉现状存在错位或疏离的情况下,一定要以学生知觉触动为重,展开教学对话。在教学初始,教师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知觉经验和群体心理反应,然后设法激起有效对话,促成有效知觉体验。

二、从价值观念着手,产生链接与活化

《国家宝藏》讲解员在介绍《千里江山图》时说,“现在我们有《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就是宋代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心里千年永固的大宋江山,我们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国家的千里江山呢?”寥寥数语就把宋人、今人对祖国江山的情感链接起来。无论在什么时代,对家国江山的热爱和眷恋是共同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情感召唤和催化,迅速让作品在观众中鲜活生动起来。

距今上万年的原始绘画因其充满早期人类社会的淳朴烂漫以及神秘色彩而吸引很多老师将其不断引入美术课堂,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艺术的久远和神秘,如果引导不当就会给学生的学习探究造成很大的困惑,甚至误解。有一位老师对《神秘的原始绘画》一课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显得感性生动又理性科学:

环节一:你喜欢画画吗?你喜欢画什么内容?你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请你展示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家的作品,说说艺术家想通过作品的表达什么。

环节二:你知道最早的人类的绘画是什么样的吗?原始人会画些什么内容呢?会有什么样的画面效果呢?

环节三:让我们一起去想象和体验一下原始部落的生活吧!原始人的生活内容会是什么样呢?原始社会生活及环境(狩猎、采集、种植、畜养,山洞、草房、木屋、石建筑,胜利的庆祝和需要帮助的祈祷和巫术的装饰、音乐、舞蹈⋯⋯等等)。

环节四:如果你是原始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需要什么,想表现什么?你会怎样去作画,画些什么,用什么材料画?学生尝试作画(用手、树枝等在石头、陶罐、龟甲上作画)。

环节五:对照自己完成的作品,欣赏原始绘画,找出相通点。你模仿原始人画的内容与原始绘画相同吗?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你想表现什么?

该教学从学生自己喜爱的绘画名作和自己得意的绘画作品开始谈起,讨论作品表现的内容、媒材、思想等,从而理解绘画作品和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关系,接着才展开原始绘画话题。这样的过渡和衔接不仅自然合理,而且让学生对艺术表达与价值观念的关系的理解顺利从当下绘画艺术迁移到远古绘画艺术。教学中关注的不仅仅只是原始绘画本身,而是把它放到浩瀚的人文海洋中,将作品与其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从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中加以诠释,真正地帮助学生理解绘画作品并拓展人文视野。

三、从宏观视角着手,产生链接与活化

《国家宝藏》节目在故宫专题中呈现了一件比较特殊的瓷器“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是一件特殊的作品,集各种高难度的瓷器工艺于一身,纹饰风格多样,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因此有人认为是新奇淫巧,形式花俏而美学价值低,但也有人认为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节目通过守护人的寻宝、历代名瓷浏览、瓷母质疑、以及情景剧还原等,一系列环节,既客观理性又饱含情感地带领观众解读清乾隆鼎盛期的华丽奢侈、无所不用其极,以文化的强势忽略美学的含蓄,重表轻里的历史心态。宏观的视角让观众不再用孤立的眼光去审视一件陌生的艺术作品,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大历史背景当中,立体而全面地去解读一段历史、一件作品。

浙美版有《青铜器欣赏》一课,教材展现的夏商周各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提示了青铜器的种类、造型、铭文、纹饰,青铜器的艺术价值,看起来内容丰富、极具价值。但面对这种遥远的、独具狞厉美的艺术形式,学生总是有很大的陌生感,甚至抵触感。因此,有一位施教者在课的开始就和学生展开以下对话,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青铜器欣赏》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生产资料如此丰富多彩,那你想象过最早的人类生活状态吗,我们闭上眼睛试想一下。

生: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好不容易学会了钻木取火。好不容易学会了起屋造房。经过多少年的摸索,能够用泥土制作陶器⋯⋯等等。

师:对。使用打制石器,叫旧石器时代,会用磨制石器工具,叫新石器时代,那你知道青铜时代吗?

生:就是大规模使用青铜材料的年代。

师: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出示视频和历史线性图,再引发学生对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兴趣(图3、4)。

这样的教学处理,首先让学生从宏观上的时空着眼,充分感受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的自然环境下,这种贵重金属资源和权力的关系,以及统治阶层对这材料的极尽其用,对它近乎神圣化的利用心态。又通过按时间序列排列的青铜器展示,利用历史线性图和历史还原模拟图片,引导学生探究青铜器从鼎盛时代到逐渐没落的因果关系。把作品放在大历史大美术背景中,让学生由知其所以然,学生既应该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应该知道它何以是这个样子

也许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我们目前的教学距离《国家宝藏》这一视听节目可以达成的国民教育功能尚有差距,但美术教师们已经进行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术课堂亟需运用这种链接与激活的思路对待艺术赏析内容,美术教师只有尽其所能地通过恰当的方式将静态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知识转化成当下有价值的话语,才能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与探索。

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隐蔽的,美术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处理、解构教学内容,不以美术资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艺术现象为关注点,用综合的幅面、相互比较的幅度和层次,激发学生对美术文化的求知热情。我们应该用更宏观的眼光审视美术教学内容,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美术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甚至整个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位置和价值,把每一个学生个体看作人类文明的参与者来引导其对美术现象和美术文化进行更生动形象及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更深刻地思考,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文化传播学意义的美术教学究竟该抓一些什么,应该落实一些什么,放可以使美术教学更加契合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和文化理解。

转载请注明:美术之家 » 链接与活化:从《国家宝藏》到“美术课堂”

浙ICP备18032245号-1